笑医笑

简介: 赵进喜,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席专家,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徒奖获得者,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都高校名师。是国医大师、四大名医施今墨传人、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2016年荣获“人民好医生”称号。2017年被被提名“最美中医”。兼任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内分泌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出身耕读世家,其曾祖赵裕后以医药为业,名盛堂名闻乡里。幼承家训,酷爱读书。曾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得到张贵印等前辈指点,苦读5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到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并随当地名医杜庆云、韩志和等临证。后考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天津名医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肾脏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间遍访津门名宿,受益良多。后又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著名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著名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糖尿病肾病项目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华糖友》主编、《糖尿病天地》副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糖尿病之友》和《糖尿病新世界》编委。崇仲景而师古今百家之学,认为三阴三阳可钤百病,重视体质,强调辨方证、选效药。临床长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病、内科疑难杂病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瘀血综合征以及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遗尿症等疑难杂症。清补糖宁、糖宁明目、糖宁活络系列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通络肾宁、尊仁补肾丸系列方治疗肾炎蛋白尿、血尿和肾衰尿毒症,红粉金丹、回春之露治疗妇科杂病,益智宁神系列方治疗青少年心理精神疾病,疗效确切。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与肾功能保护研究领先全国。在科研方面,曾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新药基金课题、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芪归升降散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之一《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中医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进程综合方案研究》项目。科研成果《疏利少阳标本同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止消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译文90余篇,著有《古方妙用》、《糖尿病防治与调养》、《肾炎病防治与调养》、《疼痛性疾病现代中医治疗学》、《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博士漫谈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四大经典与中医现代临床》(丛书)等书。其中,《疼痛性疾病现代中医治疗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优秀奖。曾应邀到德、美、日、意、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国家与地区讲学与学术交流。
更多
丸散膏丹各有所宜,用之得宜疗效提高

【关键词】中药剂型 丸散膏丹

剂型是按照方剂组成的药味、药量,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制成供内服或外用的各种式样成药的总称。现代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汤剂,但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在临床上应用也有其特色和优势。《灵枢》云:“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不同的针具各有适应症,各有所长,如果不得其用,疾病就治疗不好,不同剂型的选用亦如是。如何把握不同剂型的适应症,发挥其特色和优势? 为此,“铿锵中医行”特邀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展开深入探讨,谨总结报告如下。

1、明确优势,各尽其长,巧用剂型促疗效

赵进喜教授:祝谌予教授在糖尿病病人服用汤药取得一定疗效之后,就制小其服,将汤药剂量缩小后加工成丸药,嘱病人长期服用。男科陈文伯教授在治疗哮喘等疾病时,也会在汤药治疗到一定程度之后,将适合病情的有效汤药方磨成药面,制成水丸或蜜丸。这是使用丸药巩固疗效的思路。

丸药不仅有巩固疗效的作用,常言道,“丸者缓也”,但并非所有的丸药都是缓剂。治疗胸痹心痛急性发作的乌头赤石脂丸用于急救,因为病人遇到急症时,汤药熬制费事,耽误治疗,需急用散剂,薏苡附子散亦属此类。

曾有学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以腰腿痛为主,受潮湿后加重,依据辨证论治的思路以寒湿肾虚腰痛施以汤药,而疗效不佳,采用《中医杂志》上的一个验方制成丸药后陈疴遽愈。此案一方面说明验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巧用剂型的优势。

家母患系统性硬皮病,发展到坏疽,手足指趾皆烂,初用顾步汤加穿山甲,配合服用祖传治疗顽固性溃疡的散剂,效果较佳。第二次发病时疼痛剧烈,遍访名医,服汤药数百副而效不佳。后在张耀圣博士指导下采用地龙液外用,该药是地龙提取物,制为散剂,用溶剂调和后外敷于创面上,疼痛立止,十余天后愈合。系统性硬皮病引起的坏疽是微血管病变,汤药数百副未效而散剂效立显,可见汤剂内服和散剂外用各有优势。

梁腾霄副主任医师:不同的剂型各有特长:处理急诊患者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汤剂难以胜任,最常用的是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苏合香丸,以及用于伤口止血有良效的散剂云南白药等。除了一些先煎后下的特殊药物,口服的剂型大部分都殊途同归,安宫牛黄丸化开也是汤剂,煮散饮用也是汤剂。但应用于急救的药物则反映了越固定的剂型越容易取用。再如银翘散之类如制成散剂,门诊用于退热随时取用冲服,可取得很好的辛凉解表的作用,对于病人也比较方便。姜良铎教授治疗疑难杂症用药比较杂,恰到好处地运用毒药、贵重药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使用剂型还要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就像汤剂中薄荷必须先煎。安宫牛黄丸所含的通窍药物容易挥发决定了它不适合作为散剂,而需要制成丸剂以金箔为衣。鲜药也是不同剂型值得开发的新思路,鲜生地、鲜沙参、鲜石斛、鲜薄荷之类,如皮肤科鲜马齿苋搅汁外敷可治疗多种皮损,鲜生地汁外滴治疗中耳炎有疗效,关键在如何开发使用。

2、立足临床,剂随症施,发挥中医特色

李友山副主任医师:中医内服重在调理,治未病,而对于外伤创面,外用药疗效要胜于口服药。首先是丹类药,外科用的丹药含有汞制剂,如轻粉、红粉,祛腐能力强。用剪刀、手术刀等机械的方法处理创口时,按照现代医学的标准,有炎性渗出、红肿、紫暗的,均属坏死组织,需全部清除,则范围过大,中医外科学的优势也无法体现。表面有坏死的必须清理,但对于创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护场”,红肿范围的处理可以采用中医外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丹药的应用。缝隙或窦道,可以用个桑皮纸,裹七三丹,即七份生石膏,三份的轻粉,这个比例可以根据创面情况灵活调节,如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等,去腐效佳。北京中医医院的红纱条是用凡士林调轻粉,敷在纱条上,属于油膏剂型的丹药,缺点是腐蚀性太强,油膏粘在皮肤上不利于清洗,而且油膏不利于脓液引流。所以我在临床上经常根据伤口情况调整丹药比例,现用现配,以去腐为主,出现新鲜肉芽即停用丹药。这样相对直接截肢更有优势。但是需注意创面过大时,去腐的药不可使用丹药,以免出现汞中毒。

其次是膏类药,这里的膏指的不是门诊的外贴膏药,指的是用凡士林调和掺药的油膏,它的应用范围更广,可以作为箍围药托毒外出,处理坏死组织。缺血坏死紫暗的脚趾,在截去之后,周围糊上含透托药的油膏箍围排脓。创面内则先用丹药去腐,再用凡士林调的生肌膏生肌。油膏用于创面相对于散剂优势也是显著的,一方面缓和而药效持久,另一方面美观且换药方便。东直门医院的如意金黄膏,源于先前的拔毒膏,用于蚊虫叮咬或皮肤疖肿,以箍围法涂抹,留出中央,给邪以出路,拔毒最速。

散剂即药粉,现代临床散剂作为掺药单独外用很少,更多的延伸为中药泡脚。以糖尿病足为例,渗出较多者用油膏不利于引流,按照传统理论应该用散剂吸附渗出,但是临床实践后发现散剂吸附后清理不便,且渗透性不如油膏,所以将其改良为中药浓煎外洗,也即“溻渍法”。糖尿病足在换药的时候出于尽可能多地保留正常组织的考虑,对于一些缝隙的清理难免投鼠忌器,不甚彻底,而“溻渍法”则能够渗透入每一个微小的缝隙,弥补机械手段清创的不足,局部切开引流后予以中药浓煎外洗,脓液引流更速且局部异味随之而散。这是散剂的现代应用改良。

丸药在周围血管科应用的更广。因为患者大多是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等,都是器质性的改变,而非内科常见的内环境改变或功能性改变。这些器质性的改变并非几副汤药就可以解决,所以在临床上经常先通过数次汤药方的调理,使内环境、胃肠道的刺激都稳定之后,将适宜的汤药方配成水丸或蜜丸,服用半年之后再复查,不可复查过频,因器质性的改善起效时间较长。在此期间,患者可以根据腿的局部皮肤温度有无升高、步行距离有无变长、小腿色素沉着有无变浅来评价疗效。

贾海忠教授:剂型来源于“方剂”,而《黄帝内经》里黄帝云“请陈其方”,方为原则,古人讲“方圆”,“圆”是它的灵活性,“方”是它的原则性。那么何谓“剂”?在辨证以后确定了一个原则,必须有一个和这个病情最合适的药的形式就是“剂”。依次确定方、药、剂、量、疗程的过程,是中医的“理、法、方、药”落实的流程。剂型的选择不是根据缓急,而是根据具体的病情选用具体的药物,然后再来选择合适的剂型。

水丸、蜜丸、滴丸,都属于丸剂。丸剂使用广泛,方便,各种情况下都可以使用,主要看药物组成和适应症。散剂也是一个独特的剂型,岳美中曾说玉屏风散,散剂有效,汤剂疗效就差。但并非所有的药都做散剂,制作散剂的药有几个特点:一是药物成分容易溶出,二是挥发性的成分不适于汤剂煎煮,如薄荷。三是不溶物质需要一起服用,如六一散里的滑石。王清任用滑石治疗痢疾、治疗腹泻,就是用滑石搅拌之后直接喝,疗效极好,因为它是一个吸附剂,进入消化道可以吸收各种有害物质,细菌、病毒概莫能外,所以散剂服用疗效好于汤剂。散剂还有一个没有开发的优点,即通过嗅觉来调理脏腑功能、发挥疗效。古人不同的香囊可以避瘟、可以镇静、可以提神,而现代逐渐淡忘。除了外用的油膏,还有内服的膏剂,如阿胶补血膏、八珍膏、益母草膏。丹剂关键在理解“丹”字的含义,丹既非指红色,也非指形状,“丹”是精华的意思,只与它含的成分有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含汞、含硫磺的这两种材料,升华得到红升丹、白降丹。另一类含贵重药材,如紫雪丹、至宝丹。

3、问道仲景,推求古意,缓急相济施药剂

赵进喜教授:要想理解不同剂型的妙处,还要向经典学习,问道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丸药的适应症有三:一者,久服滋补之药,薯蓣丸、金匮肾气丸之类,用之虚劳,是典型的治疗慢性病的丸药,服药时间较长,体现了古人把丸药作为慢性滋补方剂的思路。二者,攻邪已病之药,桂枝茯苓丸、大黄䗪虫丸、鳖甲煎丸之类,这一类丸药多也用于治疗慢性疾病,但也有乌头赤石脂丸这样的用于救急的方剂。所以理解方剂还是要从药性来思考,不要完全从这个“丸”字上来思考。三者,名为丸实非丸,抵挡丸之类。都云桃核承气汤治疗太阳蓄血的轻证,抵当汤治疗太阳蓄血的重证,抵挡丸治疗太阳蓄血的缓证,实则恰恰相反,抵当汤治疗的是重证,抵挡丸治疗的更是重证。为什么会误认为抵挡丸治疗的是缓证?正是因为“丸者缓也”的误读。实际上抵挡丸的药力很强,张仲景多次说,“医以丸药大下之”,都是讲这个丸药厉害,因为张仲景时代的很多丸药都药性峻烈,如三物备急丸、大陷胸丸。抵挡丸叫丸,但真实的是煮散。原文是将药物按照剂量配成丸药之后,用时以水煮,“不可余药”,药力更大。抵挡丸的药味组成和抵挡汤是一样的,抵当汤服药后是“得下者止后服”,大便通了就不要再吃了。而抵挡丸服药之后是“晬时当下血”,哪儿下血?如果是便血、尿血都是病理反应,唯一可能的生理反应就是阴道出血,即妇女行经。所以这个下焦蓄血既不在肠,也不在膀胱,只能是妇科病,经闭的人,吃完抵挡丸之后,24小时就阴道出血。实际上抵挡丸就是比抵当汤劲儿大。

如何开处丸药处方也需推求古意。仲景的丸药组成有两类:第一类是含有峻烈药和毒药的,如大陷胸丸、抵挡丸、麻子仁丸、乌头赤石脂丸,这一类的特点是药物少,并且有峻烈药、毒药,大黄、水蛭、虻虫、甘遂、芫花等。第二类是用于滋补的丸药,如薯蓣丸,用药平和,攻补兼施,脾肾同治,表里同治,寒热并用,对于这种慢性滋补的处方,张仲景往往药味比较多。后世的丸药如小活络丹、大活络丹,小活络丹药味少,但都是毒药,大活络丹药味特别多,寒热并用,又有活血,又有行气,又有补药,其中还有贵重药。所以除了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滋补类的丸药以外,治病的丸药一定要有峻烈药、贵重药、毒药,否则保证不了疗效。

以名老中医汤剂经验方开发新的中成药往往疗效不佳,就是因为两者思路不同,改变剂型后药物剂量不够。所以用汤剂的思路开发成药,往往达不到疗效,而有毒的药,毒理、药理就过不了关,这就是现在中成药为啥疗效都一般的原因。那怎么才能有疗效啊?还得向古人学习,开丸药,是滋补的,照顾的面就要尽量全面一些,药味多一些,薯蓣丸就是代表。当然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六味地黄丸,药味也不多,也可以作为代表。总的来讲这一类丸药,一般就是在补益药里加一些顺气的药、帮助消化的药,一般没有纯补的,动静结合,标本同治,虚实兼顾、表里兼顾,都是这样的思路,药味比较多,

但是治病的思路肯定要单刀直入,比如说抵挡丸、乌头赤石脂丸等,治病的药味就不能太多,尤其是急病,但是你要想药味不多还要治病,那就必须有峻烈药、贵重药、毒药才能保证丸药的疗效,比如说附子理中丸,药味也不多,但是附子、干姜都是立竿见影的药,确实吃完药病人就感觉肚子热乎乎的;再比如麻子仁丸、大黄䗪虫丸里面有大黄,吃完就大便通畅;柔肝息风的丸药需用羚羊粉、玳瑁粉,而非生地、钩藤。

4、开拓思路,扩展应用,古方新用服务临床

张洪钧副主任医师:在内服药上我们开发了改自经方的用于调节体质的食疗散剂,在临床上常用体质平调散,组成是:莲子肉40~50g,山药40g,黄芪40g,炒山楂20g,葛根20~30g,山萸肉20g,红参30g,炒芡实30g,枣仁30g,生麻黄10g,胆南星1g,草果2~7g。这个方子是根据我们这六十年五运六气的特点制定的,这六十年的大司天是厥阴和少阳,厥阴司天,少阳在泉,现在是下三十年,是少阳在泉,基本上都是厥阴病,大环境、能量场的影响导致我们处于一个厥阴少阳态,上厥阴下少阳。所以我们这个方子是按照《伤寒论》厥阴篇的麻黄升麻汤和乌梅丸组成的。把麻黄升麻汤和乌梅丸中的药尽量替换成食品,比如用黑豆代替里面的白薇、天冬,用绿豆代替知母。另外厥阴篇中,乌梅丸的主药是大米,麻黄升麻汤的主药是米,是米汤,厥阴篇的这两个主方用量最大的都是大米,不是药。因为到厥阴态的时人的气血阴阳俱虚,寒热错杂,升降逆乱,把精气先补平,药才好发挥作用。在固定方的基础上,也可根据个体五运六气的禀赋来调节几味药。胚胎期如果有太阳寒水的,太阳寒水在泉的用附子;如果没有太阳寒水在泉的就用肉桂,原来也有肉桂的就把肉桂加倍;如果有两个火的,就加阿胶,把补阴的力量加强;如果湿气比较重的就加木瓜;如果他禀赋当中是厥阴,有厥阴司天,厥阴在泉,少阳司天,少阳在泉,这种体质的气虚的更厉害;木克土可以加归脾丸。李东垣的方法也是这样,饭后药用两钱匕,嚼服后发小汗,他补的方式不是通过药物来补,是通过药物牵动脾胃,使脾胃吃上饭来补,因为人那个时候已经很虚了,人的胃气非常弱,用药物根本就受不了,虚不受补,就得靠食疗的方法,加一点药引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中焦以黄芪为主,用黄芪,白术,党参,人参。升不上来用黄芪,柴胡这些风药,用羌活、独活,升上来以后,上边有劫热,用一点点的知母和黄连,下焦的话用一点点的黄柏和生地,这样就把人体的后天水谷之气先从中焦上升,上升到肺。肺与天气和,司呼吸,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与五味和,就变成人体需要的、能够利用的营卫之气,布散到五脏,这么一条路,脾胃坐镇中州以灌四旁,为五脏提供后天的水谷之气,把五脏安置住,这是它坐镇的依据,李东垣用的是这样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和张仲景的方法完全一样。

《理瀹骈文》是最系统的外治剂的典籍,体现了很多的正确的原始的中医思路。外用药的治疗机理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本身的气化作用,中药首先讲气化,气化主要讲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复方之后药味之间的气味必然要互相影响。“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用药有一些辛味药能帮助透皮吸收,但作用的机理还是通过药物本身的气、能量的刺激作用。另外一个是穴位的作用,如果没有辨证选穴,仅仅依赖阿是穴的止痛作用,常常难有久效,且有耗气之弊。现在的三伏贴在上部贴敷温药,而没有贴天突穴、神阙穴,就有耗伤阳气的隐患。现代外用药多偏温散,但外用药也有养阴的,如大补阴煎、生地贴脐。例如慢性咳嗽、肺部炎症不明显的支气管哮喘咳嗽的外治,可以麝香壮骨膏贴敷以下三处:胸部天突穴,背部以大椎为中心,斜向下盖住肺俞和定喘,斜向上的话盖住风池,腹部从神阙穴到关元穴,能够很快缓解。治疗下焦虚寒疾病可以用大活络丸捏成病人小指宽的薄片,放在神阙穴至关元穴,用膏药固定。降糖可用麻黄升麻汤、乌梅丸,加莲子、山药、蜜,做为赋形剂,膏药贴敷于神阙穴。

赵进喜教授:成药进行二次开发、临床再评价、增加适应症的研究,有很大的市场。吕仁和教授在列缺穴贴六神丸,预防咽痛,治肾炎。黄文政教授用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治疗肾绞疼、胆绞疼。有学者用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六神丸,本来治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国外把将它制成什么保心、抑心之类。血液科用犀黄丸、六神丸、梅花点舌丹抗肿瘤。30年前就有人发现含有雄黄配青黛的青黄散对血液病有治疗作用,后来陈竺研究出三氧化二砷,梅花点舌丸、六神丸里边也不外有雄黄、砒霜、紫金丹之类。实际上这些东西都是很有优势的,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些东西都丢了,也有进一步再认识的必要。未来雄黄治疗狼疮也可能取得像陈竺治白血病的疗效。

5、结语

汤剂是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但临床问题纷繁复杂,并非单一剂型所能胜任,要在临床上取得好的疗效,不同剂型的灵活运用必不可少。丸散膏丹不同的剂型有其不同的特色和适应症,临床要结合病人的病情缓急,药物的毒性、挥发性等特性来选用合适剂型。其次要深入理解古人采用不同剂型的内涵,以正确的思路指导不同剂型的处方。同时要在经典的剂型常规用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扩展适应症。

作者简介: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首届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

贾海忠教授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李友山副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副主任医师,师从著名周围血管病专家杨博华教授,从事周围血管疾病治疗,对静脉系统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张洪钧副主任医师简介:

张洪钧,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博士,先后师从孙颖立教授、李英麟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有多学科教育背景,掌握血液病诊治的现代技术。有独特的中医临床诊治思路。

梁腾霄副主任医师简介:

梁腾霄,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姜良铎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专业委员会委员

  • {{ item.user_nickname }}

    {{ item.content }}

    {{ item.create_time }}
联系
客服
  关注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