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医笑

简介: 赵进喜,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席专家,博士生、博士后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为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高徒奖获得者,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都高校名师。是国医大师、四大名医施今墨传人、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2016年荣获“人民好医生”称号。2017年被被提名“最美中医”。兼任世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内分泌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出身耕读世家,其曾祖赵裕后以医药为业,名盛堂名闻乡里。幼承家训,酷爱读书。曾就读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得到张贵印等前辈指点,苦读5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到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并随当地名医杜庆云、韩志和等临证。后考入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攻读硕士学位,师从天津名医黄文政教授,从事中医内科肾脏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间遍访津门名宿,受益良多。后又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中医内科学家王永炎院士,著名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著名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和“十一五”科技支撑糖尿病肾病项目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华糖友》主编、《糖尿病天地》副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糖尿病之友》和《糖尿病新世界》编委。崇仲景而师古今百家之学,认为三阴三阳可钤百病,重视体质,强调辨方证、选效药。临床长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肾病、内科疑难杂病和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瘀血综合征以及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遗尿症等疑难杂症。清补糖宁、糖宁明目、糖宁活络系列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通络肾宁、尊仁补肾丸系列方治疗肾炎蛋白尿、血尿和肾衰尿毒症,红粉金丹、回春之露治疗妇科杂病,益智宁神系列方治疗青少年心理精神疾病,疗效确切。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与肾功能保护研究领先全国。在科研方面,曾参与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国家科技部新药基金课题、国家教委博士学科点课题等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芪归升降散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项目和国家“十五”攻关重大项目之一《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防治优化方案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中医全程干预糖尿病肾病进程综合方案研究》项目。科研成果《疏利少阳标本同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止消通脉饮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止消通脉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译文90余篇,著有《古方妙用》、《糖尿病防治与调养》、《肾炎病防治与调养》、《疼痛性疾病现代中医治疗学》、《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博士漫谈糖尿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四大经典与中医现代临床》(丛书)等书。其中,《疼痛性疾病现代中医治疗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内分泌代谢病中西医诊治》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优秀奖。曾应邀到德、美、日、意、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港、澳、台等国家与地区讲学与学术交流。
更多
如何理解与掌握中医脉诊技术?

脉理精微 贵在实践 脉证互参 审因论治

孙慧怡 赵进喜 杨桢 贾海忠 王艺霖 贾冕

摘要:脉诊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诊察方法,是探求病因病机、指导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脉象的形成具有客观物质基础。要学好脉诊,应重视传承经典,多参师,在实践中体认。临床上应重视四诊合参, 以全面把握病情, 审因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医 脉诊 临床

脉诊是中医四诊里最有特色的诊法,能够反映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脏腑功能的强弱、邪正力量的消长, 因此在临床辨证中有重要价值;尤其在病情复杂、主诉与体征不相符时, 脉诊就显得更为重要。正如《玉符潜夫论·述赦篇》所说:“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 然后为之方, 故疾可愈, 而寿可长也。”在中医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让脉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诊疗,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铿锵中医行”第六期,特邀请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各位专家,就如何认识脉诊,如何学好脉诊,如何用好脉诊等,展开讨论。此谨总结报告如下:

1.脉诊是中医最有特色的诊法,应该重视

赵进喜教授:《诊家枢要》云:“天下之事,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百家者流,莫大于医,医莫先于脉。”可见脉诊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中医重视“望、闻、问、切”,西医强调“视、触、叩、听”。毋庸置疑,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察方法,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作为探求病因、辨别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预测疗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医也有重视脉搏,但主要是看脉搏的快慢,节律是否规整,听诊脉搏有无杂音等。中医脉诊则要通过对脉象细微的变化感知病人五脏六腑以致全身的状况。所以说,脉诊在中医四诊中居于特殊重要的的地位。曾有高性患者,腰痛久治不愈,某中医诊脉辨病,认为很可能患有前列腺癌。手术后病理会诊,果如其言。应该不仅仅是猜测或偶然幸中。

杨桢教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脉诊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如从前,尤其是在一些三甲医院,基本是靠现代仪器检查设备来进行辅助诊断。脉诊作为中医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并且延续下来,必定有其合理性及生命力,这是我们值得反思的。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把它发扬光大,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第一线的医生们,要重视脉诊,学习脉诊,运用脉诊。有时候患者的脉象与身体异常变化并不是同步的,有可能是滞后或者提前,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指导辨证。曾接诊过一位青少年患者,询问病情及诊脉后发觉其脉像有异常,就嘱咐其进行心肌酶检测,结果为阳性指标并收治入院。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准确运用脉诊来服务于临床诊疗是十分重要的。

2.脉象与脉学,具有客观物质基础与哲学基础

杨桢教授:脉诊作为经久不衰的理论,其产生、发展及应用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脉学是对于疾病变化的一个本质反应。大家都知道前一段时间关于“中医脉诊验孕”的事情,沸沸扬扬。不能不说,千年以来,诊脉验孕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之一。《脉理求真》云:“滑则往来流利,举之浮紧,按之滑石”,“妇人经断而见滑数,则为有孕”,这些理论无疑对中医临床实践起到了莫大的指导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了在不同的怀孕时期,脉像是有相应的变化的,研究表明,怀孕之后人体血容量会扩大,外周阻力就变小,血管紧张度发生改变,就容易产生类似于滑利的感觉,正如古籍里面描述的“如盘走珠”一样的感觉。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与脉搏相关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心脏收缩力、血容量、血管紧张度、血液粘稠度等,每一项变化都会引起脉搏的细微改变。国外将怀孕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3周,在不同的阶段,受孕者血压、心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其脉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诊脉验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至于其结果如何,就是对医者技能水平的考验。还有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在雌激素的作用下,脉管系统有变化,其脉象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在脉诊相关的科研中,我提倡用大数据、大样本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把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度最高的脉像加以集合,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比较来感知脉象的异同,这样同样能获得可观的数据统计资料。

赵进喜教授:脉象的形成,确实有其客观物质基础。而脉学正如《庄子》所谓“郢有天下”,现在所谓“生物全息”,更是有哲学基础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古人所谓“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对古人的东西,不能轻易否定,应在掌握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反复体会。《红楼梦》载某中医诊脉,脉见左关脉弦,右关脉细,分析认为是肝气克伐脾胃之故,进而处方用药。那么临床中,究竟是否如此?临床体会:虽然不是所有肝气克伐脾胃的病人都见右关脉弦,右关脉出现弦脉时,确实是肝气克伐脾胃之证。恩师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黄文政教授曾指出:左尺脉沉多肾阴虚,右尺脉沉,命门火衰,右尺脉独大相火妄动,乃临床有得之言。但应该指出的是,右尺脉大与相火妄动之间,有关联性,源于临床经验,必须反复实践,才能得出结论,也不能绝对化。《诊宗三昧》曰:“人之六脉,犹廷之六部,天下刑赏与罚,莫不由此。”无论是三部九候脉法,还是寸口诊脉法,实际上都是有科学内涵的,都是古人临床经验的总结。包括五运六气、灵龟八法、六经气化这些理论,我们一定要从精神、哲学和思想的层面去理解,把握其规律性,不能轻易否认其客观性。

3.脉证结合,四诊合参,有利于全面把握病情

贾海忠教授:通过脉象进行诊疗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能把脉象神化,中医还是要讲究四诊合参。《形色外诊简摩》云:“四诊未全,尚多隔阂。三法之与切脉,固互为主辅矣。”我在临床中观察到,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有左寸脉弱的表现,可以说左寸脉弱提示有心气不足的可能,但并不是所有心脏病患者都是这样的脉象。也不能单凭摸到弦脉来判断患者是否患高血压,曾有一名孕妇被送到急诊,当时我摸她的脉,非常细、非常弱,但血压却很高。可见脉象与疾病之间并无专属性,一般不能用某种脉象来判断某个疾病, 所以我们在诊疗中需要脉证结合,四诊合参,提高临床疗效。

赵进喜教授:《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指出诊脉的最佳条件。但实际上我们只能遵照其“虚静”的精神,不可能都在平旦看病。其实,症状也好,脉象也好,都会受到体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季节、情绪等。《内经》中有关于四时之脉的论述,“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古人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临床中,脉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需要四诊合参, 才能对病情有更全面的了解,对病机有更准确的认识, 进而处方用药。

杨桢教授:我在前面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但四诊合参仍然很重要。《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也强调脉诊要与其他诊法相结合。而“脉证从舍”的事中医一直在讲,到底是从脉还是从证?其实我觉得无论从脉还是从证都是正确的,但是舍证舍脉不可以,哪一个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获得的正确信息越多,辨证就越准确,疗效就越好,应该综合分析这些脉、证的原因和机理予以诊治。

4.脉理精微,掌握需要读经典,参名师,勤实践

赵进喜教授:“脉理精微, 其体难辨, 心中易了, 指下难明”。想要学好脉学,掌握脉诊要领,首先要多读重视对脉理的学习,掌握全面的脉诊理论是践行脉诊的前提。要达到“指下明了”,必须先做到“心中了了”。只有深刻理解脉象的形成, 掌握正确的诊脉方法, 将脉理熟记于心, 在临床中方能运用自如。我们可以对脉学专著进行研读,探源求本, 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脉诊的精髓。脉学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学习脉诊必须要经过临床上反复地摸爬滚打,反复地体会,下苦功夫,才能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古代医家非常崇尚撰写脉案,通过脉案进而分析出其病因、病机、病位、症状、病势发展趋势、下一步处方用药等,这也不失为好的学习方法。中医个体化差异非常明显,这其中的差异,不仅仅是病人病情的差异,也指医生辨证的差异。如孕脉,传统的说法包括“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少阴脉动甚者,谓之妊子”,如何理解少阴脉?动甚?阴搏阳别?仁智各见,需要充分学习各家之说,并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此外,多参名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也是一个重要思路。

贾海忠教授:脉学的确是我们中医的精华,但是学习脉诊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我们手指的灵敏度不同,感受到的脉体变化是不一样的,因此临床上常见同一个病人的脉象,不同的大夫的体会是不同的。诊脉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对脉象的影响,比如药物的作用,情绪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是一个动态分析的过程,就需要多加以实践。所以,大家无论是在临床各科实习,还是在专科临床实践,都不能忽视脉诊,要不断地通过比较方法学习脉诊。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有所体会,如吴鞠通所言“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月春秋,然后有得”。中医学是实践医学,我们一方面要秉承理论,一方面通过实践,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脉象的生理病理自身特点,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摸索感悟。这样,经过数年、数十年的积累,将会获得脉诊中医诊疗技能丰富的财富。

5.结语

脉诊是最有中医特色诊法之一。脉诊以其无可替代和比拟的诸多功能,在中医诊疗过程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对于脉诊,我们既要承认其客观性,把握其规律性,又不能把脉诊神化。临床中注重四诊合参,方能对病因病机及疾病变化有更全面的把握。脉诊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应认真研学脉诊,传承经典,多拜名师,勤于实践,在临床上通过脉证对比,不断积累,认真体察、领悟,并结合病情变化认真总结思考,才能提高脉诊水平,最终必然有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高。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首届全国中医临床人才优秀奖获得者,首都国医名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应诊时间: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北京东直门医院国际部,预约电话01084012662

贾海忠教授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 {{ item.user_nickname }}

    {{ item.content }}

    {{ item.create_time }}
联系
客服
  关注
公众号